什么是“游动效应”?游动效应是什么意思?游动效应该如何解释?游动效应在心理学当中如何应用?
游动效应描述了一个现象,即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注视一个精致的光点,感知中的光点则会发生“移动”。这说明人们是在主观感知的范畴内进行判断。
尽管在科学上“游动效应”尚未得出理想的解释,但并不妨碍我们讨论这一现象在生活当中的有趣体现。比如,你对自己的情人总该是再熟悉不过,她的一颦一笑都了如指掌,但某一天,你可以“超近距离”地注视对方的脸庞,一分钟之后,你就会发现——对方突然变得不认识了,变得十分的陌生,好像完全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你会感到不可思议,再仔细端详对方,那种“陌生”的感觉又消失了。我们只好承认这是自己神志一时“恍惚”的结果。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1935)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夏楠儿童头脑训练·《儿童心理百科》
发育迟缓的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 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如何通过日常互动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
发育迟缓+ADHD,训练3个月,智商从83提升到100 | 感统训练能治疗儿童发育迟缓吗? | 帮孩子提升注意力的家庭建议 |
我是夏楠,任何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障碍、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谱系等问题,都可与我联系:
微信号:xiananl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