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句子理解任务分别探究了5~7岁的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单独提及顺序线索,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两种条件下代词加工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不像智商和工作记忆广度匹配的同龄典型发展儿童一样能够单独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即倾向于选择首先提及的实体作为代词的指称对象,而表现为随机选择代词所指。当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时,典型发展儿童在两条线索一致和冲突时都倾向于依靠重读线索加工代词,而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对两条线索都不敏感,表现为随机选择代词所指。这表明5~7岁的汉语高功能儿童不能够利用这两条线索加工代词,在利用语篇突显性线索加工代词方面存在困难。
1 引言
代词是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词,一般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邵敬敏,2007)。代词主要用于指称话语中已经提及的实体,继续先前的话题,从而保持语篇的连贯性(Swaab et al., 2004)。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正确理解说话人传递的信息,听话人必须快速准确地找到代词在当前语境中指称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代词加工。代词加工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语用技能。
日常交际中存在语境中有多个潜在指称对象的情况,听话人需要借助多种线索明确代词所指。前人研究表明代词通常指称语篇交际者心理模型中最突显的实体(Ariel, 1990; Arnold, 1998; Gundel et al., 1993; Stevenson et al., 1994)。语篇中首先提及的实体和被重读的实体的突显程度都较高(Balogh, 2003; Gernsbacher & Hargreaves, 1988; Itzhak & Baum, 2015; 陈伟英等, 2013; 缪小春, 1996)。首先提及的实体更倾向于在接下来的话语中再度提及,而代词的功能就是指称重复提及的实体,继续先前的话题。因此,听话人在加工代词时会倾向于选择首次提及的实体作为代词的指称对象。3~5岁的典型发展儿童(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TD儿童) 就能够利用提及顺序线索明确代词的指称对象(Hartshorne et al., 2015; Song, 2004; Song & Fisher, 2005, 2007)。同样,重读也能够提升实体在语篇中的突显性,如“他在看书。”重读“他”时突显了动作发出者,重读“书”时则突显了动作接受者。前人研究指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重读代词潜在指称对象,提高该实体在听话人语篇表征中的突显性,促使听话人将被重读的实体理解为代词的所指(Balogh, 2003; Itzhak & Baum, 2015; 郑波等, 2002)。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被定义为一系列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损伤在于社会交往障碍、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ASD群体内部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差异较大,其中高功能自闭症(high functioning autism,HFA) 群体的认知能力相对完好,其语言加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语用方面。大量研究文献显示,ASD儿童在产出和理解代词方面存在困难,具体表现为ASD儿童在叙述中较少使用代词去保持语篇的连贯性,且常常用第二人称代词指称自己或用第一人称代词指称会话的对方(Arnold et al., 2009; Brehme, 2014; Colle et al., 2008; Lombardo & Baron-Cohen, 2010)。同时,该人群产出的代词常常没有明确的指称对象(Novogrodsky, 2013)。考察ASD儿童代词加工能力的研究中,Edelson (2011)探究了重读代词是否会影响ASD儿童的代词理解表现。实验结果表明,ASD儿童和TD儿童的表现无显著差异,研究推论ASD儿童代词理解可能不存在缺陷。然而,参与该研究的ASD被试年龄上至17岁,下至5岁,年龄跨度过大,且在年龄和言语智商方面与TD儿童差异显著,因而该结果可能不能准确反映ASD儿童代词加工的表现。李伟亚(2009) 采用阅读理解任务考察了11~17岁汉语ASD青少年加工代词的能力。结果显示,ASD青少年主要通过语义线索来加工代词,并且在代词的指称对象选择中表现出显著的近因效应。然而,参与该研究的被试数量较少,未与典型发展人群对比,且实验任务难度较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能令人信服。针对5~8岁希腊语HFA儿童开展的研究则表明,他们在代词加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表现为可能无法识别语篇中突显的实体,或是不明白代词用于指称先前语篇中突显的实体(Terz et al., 2016)。
整体上看,现有针对ASD人群开展的代词加工研究较为缺乏,且多数研究中ASD被试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将对汉语HFA人群开展代词加工研究,考虑到代词加工受多重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探究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的作用。提及顺序线索是指代词加工中,理解者倾向于将代词理解为前文首个提及的实体,而多数情况下,语篇中首个提及的实体同时为句子的主语,如“小强打了小明,然后tā打了小刚。”中“小强”既是首个提及的实体,又是该句主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话人选择了“小强”作为代词所指,既可能是因为“小强”被首个提及,也可能是因为“小强”的主语地位。本研究为排除主语位置带来的影响,将可能成为代词指称对象的两个实体均放在主语位置,且保持语义角色相同,即两个实体只在提及顺序上存在差异,如“小明和小刚在操场,tā在踢足球。”。该类句子有歧义,代词可以指向两个实体中的任何一个而不违法句法规则,因而更为适用于考察单独提及顺序线索的表现。
针对儿童开展的利用重读线索明确代词所指的研究均重读代词,旨在考察儿童是否会像成人一样,在重读代词时做出与不重读时相反的指称对象选择(Kertoy, 1991; Maratsos, 1973; Solan, 1980)。如“小军批评了小刚,因为tā不能自控。”中当代词“他”被重读时,听话人是否会做出不被重读时不同的代词所指选择。但逻辑重音可以被赋予句子的任何一个成分,并由此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意图,名词也可以被重读。当说话人产出“小明和小刚在操场,tā在踢足球。”时重读“小明”,表明“小明”更可能成为代词的指称对象,重读“小刚”时,则可能“小刚”会成为代词的指称对象。目前尚未见研究考察重读代词潜在指称对象时儿童加工代词的表现。当存在一个以上的潜在指称对象时,重读其中不同的对象应该会对代词加工产生影响,因而很有必要考察重读潜在指称对象情况下,儿童代词加工的表现。
前人研究表明,4~6岁的TD儿童在理解代词时更倾向于利用语篇突显性信息(Van Rij et al., 2016)。为了考察HFA儿童的代词加工能力是否达到正常发展水平,本研究将被试年龄定在6岁前后,即选取了5~7岁的HFA儿童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并选取了生理年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相匹配的TD儿童作为控制组。实验材料为由两个分句构成的连贯语篇,两个句子保持同一个话题,第二个分句是对第一个分句的进一步阐述。由于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避免提及顺序线索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一中考察汉语HFA儿童是否能够利用单独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并将实验一的结果作为实验二考察重读潜在指称对象线索的基线条件。在实验一中,假设HFA儿童和TD儿童都会倾向于选择首个提及的实体作为代词的所指;在实验二中,当重读线索和提及顺序线索一致时,假设HFA儿童和TD儿童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实体为代词的所指;当重读线索和提及顺序线索不一致时,假设HFA儿童和TD儿童仍就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实体为代词的所指。
2 实验一:单独提及顺序线索条件下的代词加工2.1 被试
在青岛以琳自闭症学校特教老师的帮助下,本研究初步确定50名认知水平较高、无明显行为问题的ASD儿童作为备选。参与实验的ASD儿童均由医院诊断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随后,采用韦氏智力量表(第三版)测量了ASD儿童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共筛选出三项智商得分均高于100分的HFA儿童28名。在实验过程中,又删除10名HFA儿童的数据,原因如下:(1)未通过词汇量水平测验3名;(2)实验过程中因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问题,未完成所有实验项目3名;(3)正确率为极端情况4名。最终保留18名HFA儿童的数据。
实验共设置两组被试,HFA儿童和TD儿童,每组18人,均为男性。HFA儿童的平均年龄为71.11个月,TD儿童的平均年龄为71.02个月。TD儿童被试来自普通幼儿园,均无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其他发展性疾病病史。所有被试为汉语母语者,无听力和视觉障碍。儿童经监护人和学校教师许可后参与实验。
由于言语工作记忆会对代词加工产生影响(Nieuwland & van Berkum, 2006),本研究匹配了HFA儿童和TD儿童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综上,TD儿童与HFA儿童在性别、生理年龄、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言语工作记忆广度五项标准上进行了匹配,具体信息见表 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生理年龄无显著差异,t(17)=0.05,p=0.96;两组被试言语智商得分无显著差异,t(17)=-0.19,p=0.85;两组被试操作智商得分无显著差异,t(17)=-1.68,p=0.11;两组被试总智商无显著差异,t(17)=-0.88,p=0.39;两组被试言语工作记忆广度无显著差异,t(17)=-0.38,p=0.71。
2.2 材料
实验材料由两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用连词“和”连接两个实体。第一个实体(简称NP1)和第二个实体(简称NP2)为并列关系,词汇特征、句法角色和语义角色完全相同,仅在提及顺序上有先后之分。第二个分句由代词做主语,描述某一实体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某一动作。填充材料和实验材料形式相同,但第二个句子不出现代词,而是以名词作为主语。实验项和填充项各10个,一共20个。实验材料示例见表 2。所有的实验材料由普通话水平一级的汉语母语者以自然的语调和语速朗读,使用Audition 17.0软件录音。
2.3 程序
本研究采用迫选任务。被试听完音频材料后回答主试对代词指称对象的提问。主试为熟知实验流程的成人,拥有相关儿童实验经验。实验在安静的教室内进行,每次由一名主试对一名儿童进行测试。主试首先介绍实验材料中涉及的四个人物,并告知被试实验要求和程序。实验前进行两个练习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要求。随后,主试播放实验材料的音频。针对实验句,主试提问:“tā是谁?”,若被试无反应,可结合实验材料进一步询问,如:“谁在踢足球?”由于本实验中代词的理解存在歧义,儿童可能会回答两个答案都可以,这时主试可提醒:“只能选择一个,你觉得哪一个更合适呢?”。针对填充句,主试询问记忆性问题,如第一个分句中提及的地点。主试不向被试提供任何关于回答正误的反馈。
2.4 结果
HFA儿童和TD儿童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的表现如表 3和图 1所示。
考虑到本实验中10项实验句形式相同,被试的正确率可能集中呈现为100%或0%两个极端数据,导致两组被试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在进一步分析数据之前,首先使用单样本K-S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HFA儿童组:K-S=0.73,p=0.67,表明HFA儿童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D儿童组:K-S=0.66,p=0.77,表明TD儿童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 (17)=-2.03,p=0.05,表明HFA儿童组和TD儿童组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单样本t检验比较了被试选择NP1的与随机水平(50%)的差异。结果显示,HFA儿童选择NP1的比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 (17)=0.64,p=0.53。然而,TD儿童选择NP1的比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17)=3.79,p=0.001,这表明TD儿童表现出倾向于选择NP1为代词所指。
3 实验二: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条件下的代词加工
实验二考察了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条件下被试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本研究首先随机选取了20名汉语成人作为被试,考察了重读指称对象是否影响听话人加工代词。结果显示,成人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词语为代词的指称对象。
3.1 被试
参与实验二的被试与实验一相同。
3.2 材料
实验二的材料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编制,句式和编制要求都与实验一相同。实验句分为两种条件:重读NP1和重读NP2。重读NP1条件下,重读线索和提及顺序线索作用一致,共同促进被试的代词加工;重读NP2条件下,重读线索和提及顺序线索产生冲突,可以考察被试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哪种线索。每种重读条件的实验句为10句,共20句。示例详见表 4。
3.3 程序
实验程序和实验一类似。所有被试必须先完成实验一再进行实验二。被试首先进行两个练习项,分别为重读NP1和重读NP2。全部实验结束后,为确定被试在知觉重读音节方面不存在缺陷,主试连续播放重音位置不同和无重音的句子录音,要求被试模仿,并询问被试句子有何不同,结果表明所有被试儿童都能进行相对准确的模仿。
3.4 结果
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条件下,被试儿童选择被重读的NP为代词所指的比率如表 5和图 1所示。
对被试在不同重读位置情况下的选择反应进行2 (被试类型:HFA儿童和TD儿童) ×2 (重音位置:重读NP1和重读NP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主效应极其显著,F (1, 34)=16.67,p < 0.001,η2=0.33,HFA儿童组选择被重读的NP的比率显著低于TD儿童组;重读位置主效应不显著,F (1, 34)=0.002,p=0.97。组别和重音交互效应不显著,F (1, 34)=1.65,p=0.21。
使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被试选择被重读实体的比率与随机水平(50%) 的差异。结果显示,TD儿童在重读NP1条件下选择NP1为代词所指的比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17)=4.27,p=0.001;TD儿童在重读NP2条件下选择NP2为代词所指的比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17)=2.23,p=0.04;TD儿童被试在实验二中选择被重读的NP为代词所指的比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17)=6.94,p < 0.001。上述结果表明TD儿童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NP作为代词的指称对象。
HFA儿童在重读NP1条件下选择NP1为代词所指的比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 (17)=0.10,p =0.92;HFA儿童在重读NP2条件下选择NP2为代词所指的比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 (17)=1.67,p=0.11;HFA儿童在实验二中选择被重读的NP为代词所指的比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 (17)=1.48,p=0.1。这结果表明HFA儿童对重读线索不敏感,无法利用重读线索明确代词所指。
在重读NP2的情况下,提及顺序和重读线索存在冲突,HFA儿童在该条件下选择NP2为代词所指的比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而TD儿童选择NP2为代词所指的比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这表明了当提及顺序和重音线索存在冲突时,TD儿童倾向于利用重读线索,而HFA儿童则不存在选择的倾向。
4 讨论与分析4.1 汉语HFA儿童不能利用提及顺序线索进行代词加工
实验一考察了被试儿童能否利用单独提及顺序线索明确代词的指称对象。实验一的结果表明,5~7岁汉语HFA儿童不能利用单独提及顺序线索明确代词所指,具体表现为倾向于随机选择两个可能的实体作为代词的所指。而同龄的TD儿童在加工代词时利用了提及顺序线索,具体表现为倾向于选择首次提及的实体作为代词的所指。
本研究中,5~7岁的TD儿童的表现表明了首次提及的实体更倾向于成为代词所指。语篇突显性理论认为,代词通常指称心理表征中最突显的实体。从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出发,当某一实体处于注意力的焦点并具有较高的突显性时,说者会选择使用缩减的语言形式,即代词指称该实体。这符合Grice (1975)会话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即说话人提供的信息量应当满足当前交际的需求但又不能超过必需的量。使用重复的名词指称先前已经提及的,并处于突显地位的实体会违反量的准则,导致听话人加工困难。听话人在假设说者遵循合作原则的前提下,会将代词理解为突显性最高的实体。依据语篇表征构建理论(Gernsbacher & Hargreaves, 1988),听话人在加工语篇过程中,要不断将新的信息整合到现有的心理表征上。首个提及的实体则是语篇构建的基础,在听话人的心理表征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首个被提及的实体处于注意力的焦点,比其他实体更加突显,在后续语篇中更倾向于以代词形式实现。
儿童明确首个提及的实体在后续语篇中更可能以代词形式出现是以大量言语输入为基础的,即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需要听话人具备一定的语言经验(Arnold, 2001)。儿童需要借助大量的言语输入材料以明确语篇中首先提及的实体在接下来的话语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较高,并习得代词一般用于指称重复指称的实体的功能,才能最终建立提及顺序线索和代词的联系。本研究中HFA儿童表现出不能够利用提及顺序线索,随机选择两个可能的实体为代词指称对象。这可能是由于HFA儿童在交际和语用方面的存在困难,缺乏充分的言语输入以建立这种关联,因而难以利用提及顺序线索选择语篇中首次提及实体为代词的指称对象。同时,Hartshorne等人(2015) 指出和成人相比,后提及的实体对于语用技能发展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可能更容易被激活。HFA儿童可能难以抑制最近提及实体的活跃状态,去重新激活先前提及的实体,也就无法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加工代词。
4.2 汉语HFA儿童不能利用重读线索进行代词加工
实验二考察了提及顺序和重读线索共现情况下,被试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当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一致时,5~7岁的TD儿童表现为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实体为代词所指,而HFA儿童表现为随机选择两个实体作为代词所指;当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不一致时,TD儿童仍旧表现为倾向于选择被重读的实体为代词所指,HFA儿童对两种线索都不敏感,仍旧随机选择两个实体作为代词所指
本研究中TD儿童及前人研究中成人被试的表现均表明了被重读的实体更倾向于成为代词的指称对象。基于语篇突显性理论,本研究假设:被重读代词的某一潜在指称对象是说话人意图强调的对象,表明说话人暗示了听话人该实体需要成为关注的焦点,提高了该实体在听话人心理表征中的突显性,明确了该实体在更可能在后续的语篇中以代词的形式再度出现。郑波等人(2002) 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在发音过程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语音手段提供解歧信息。例如,为了促进听话人对歧义代词的理解,说话人常常会重读自己意图所指的实体,引导听者选择该实体作为代词的指称对象。
当提及顺序和重读线索发生冲突时,TD儿童表现为倾向于依靠重读线索选择代词的指称对象,这表明了被重读的实体在语篇中的突显程度要高于首次提及的实体。这可能与提及顺序线索本身的可靠性有关。提及顺序线索不是绝对的规则,而是对实体成为代词指称对象概率性的提示。Arnold (1998)认为提及顺序线索只有在以下情况中才发挥重要作用:(1)代词的理解存在歧义,缺乏其他强指向性线索,如词汇线索和语义线索;(2)句子较为复杂,难以使用语用推理去确定代词所指。而儿童首先会从高度可信的资源获得信息,之后才依赖可能性的信息(Snedeker & Trueswell, 2004)。因此,当更为外显的重读线索出现时,听话人将倾向于依据重读线索选择代词的指称对象。
汉语HFA儿童在实验二中的表现与研究假设相反,他们无法像TD儿童和成人一样利用重读线索明确代词的指称对象。然而,HFA儿童在实验后的重音模仿产出任务中表现较好,这表明该人群在听觉层面感知重音不存在困难。因此,本研究认为5~7岁的汉语HFA儿童在实验二中表现较差的原因在于未能理解说话人重读指称对象的意图,即无法理解重读的功能。前人研究指出该人群在重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Peppé等人(2007)测评了6~14岁HFA儿童的韵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HFA儿童在焦点(由相对重音标识)理解任务中的表现显著差于年龄和言语智商匹配的TD儿童。Järvinen-Pasley等人(2008)针对717岁ASD儿童的理解性韵律能力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该人群在重音理解任务中的表现较差。本研究中的HFA儿童可能由于不能够理解说话人重读实体的意图,无法建立被重读的指称对象和代词之间的联系,因而无法利用该线索明确代词的指称对象,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5~7岁的汉语TD儿童能够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明确语篇中的实体在表层结构上突显性,从而明确代词所指,但生理年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匹配的HFA儿童则对这两条线索不敏感,无法利用语篇突显性线索加工代词,即5~7岁的汉语HFA儿童代词加工存在一定的损伤。该人群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实体在心理表征中的突显性,没有掌握代词与指称对象认知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不能利用本研究中考察的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确定代词所指。
4.3 研究启示及不足
本研究结果可为HFA儿童的语言干预提供启示。实验结果表明,HFA儿童的代词加工过程中对提及顺序和重读两种线索均不敏感,因而可以借助名词重现帮助HFA儿童建立适切的语篇表征,再逐步过渡到代词回指的语篇环境。依据实验一的实验结果,参考本文的实验材料,课程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干预材料:由“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小明在踢足球”形式的句子逐渐向“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他在踢足球”等形式的句子过渡。其次,依据实验二的研究结果,课程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干预材料:由“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小明在踢足球。”、“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小刚在踢足球。”形式的句子,向“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小明在踢足球。”、“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小刚在踢足球。”过渡,最后教授“小明和小刚在操场玩,他在踢足球。”等形式的句子。在此过程中干预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图片等视觉辅助的方式,帮助儿童建立被重读实体和代词之间的联系。
本研究发现5~7岁汉语HFA儿童利用语篇线索加工代词存在困难,然而HFA儿童的代词加工能力是否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提高仍有待探究。在该人群内部是否会产生分化发展也尚不明确,因而今后研究可以考察该人群的代词加工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本研究着眼于该人群利用语篇线索中的提及顺序和重读线索加工代词的能力,而未探究利用其他线索的表现,如主语位置、话题、动词隐含因果语义等。后续研究可以探究HFA儿童利用多种线索加工代词的表现和线索间的竞争关系,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对不同线索的掌握是否存在先后顺序等问题。本研究探究的代词类型为人称代词,而代词包括了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HFA儿童对不同类型代词加工表现是否都存在损伤,损伤性质是否一致,损伤程度是否不同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最后,代词还存在虚指用法,如“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动手”中“我”和“你”都不确指具体某一个人。后续研究可以从该角度出发,考察HFA儿童对代词虚指用法的理解情况。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5~7岁的汉语HFA儿童在单独提及顺序线索条件,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共现条件下,均表现为随机选择代词的指称对象。而智商和工作记忆广度匹配的同龄TD儿童则表现为能够利用提及顺序线索和重读线索明确代词所指,二者冲突条件下重读线索优先提及顺序。这表明5~7岁的汉语HFA儿童在利用语篇突显性线索加工代词方面存在困难。
文章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年 第37卷 第4期
作者:王菡, 俞稼钰, 梁丹丹
发育迟缓的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 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如何通过日常互动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
发育迟缓+ADHD,训练3个月,智商从83提升到100 | 感统训练能治疗儿童发育迟缓吗? | 帮孩子提升注意力的家庭建议 |
我是夏楠,任何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障碍、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谱系等问题,都可与我联系:
微信号:xiananl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