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

摘要: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内部线索面孔、外部线索面孔和完整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显著优于卡通;(2)对卡通面孔的记忆,男童显著优于女童;(3)对真人面孔:完整面孔记忆显著优于内部线索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对卡通面孔:外部线索面孔记忆最佳,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4)幼儿对外部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随年龄逐步提高,6岁显著优于4岁。综上,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且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

 

1 前言

面孔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非言语性刺激,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的辨认是人类保持社会生存、完成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对儿童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起重要作用(陆卫红等,2004)。早期婴儿已具备区分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的能力,但该能力到9岁左右才与成人水平接近(Want et al., 2003)。新生儿在出生几小时后就能区分母亲与陌生人面孔,且对母亲面孔具有视觉偏好(Bushnell et al., 1989);出生后4天(Pascalis et al., 1995)与出生后19~25天(Bartrip et al., 2001)的新生儿也有类似结果;而婴儿在145~155天时注视陌生女性面孔时间更长。成人与婴幼儿面孔加工的差异主要源于加工模式,9~10岁之前儿童更倾向于特征加工,而10岁之后结构加工能力得以增强(Bonner & Burton, 2004)。如6岁、8岁儿童相比10岁儿童在进行陌生面孔匹配时更容易被外部线索所误导(Diamond & Carey, 1977);且4~7岁幼儿在面孔特征外形发生变化时的识别能力优于结构变化时(Freire & Lee, 2001)。

面孔识别过程研究通常将面孔特征分为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主要包括眼、鼻、嘴及眉毛,外部特征则包括发型、耳、脸部轮廓,部分研究还指向帽子、眼镜等装饰物(Ellis et al., 1979Gilad-Gutnick et al., 2011Haan & Kollenburg,2005Young et al., 1985)。有关熟悉面孔或名人面孔辨认研究显示熟悉面孔匹配与记忆具有“内部特征优势”,且发生在童年后期(10岁左右);年幼时期该优势不显著甚至会表现出“外部特征优势”(Clutterbuck & Johnston, 200220042005Johnston & Edmonds,2009Mondloch et al., 2002Olivares & lglesias,2010Pascalis et al., 1995Young et al., 1985)。但有近期研究(王哲等,2010)发现,5岁幼儿对熟悉面孔辨认已具有内部特征优势,且该结果与前人研究(Campbell & Tuck, 1995)的差异可能源自面孔熟悉度。随着熟悉度增加,外部特征作用逐渐弱化,内部特征优势逐渐凸显(Kramer et al., 2018);因为熟悉化可以提高陌生面孔内部特征匹配准确率,但不影响外部特征匹配成绩(Clutterbuck & Johnston,2002)。为此,内部特征优势常被视为一种评价面孔熟悉度的指标(Kramer et al., 2018)。

而对陌生面孔辨认,多数研究表明存在“外部特征优势”。如新生儿对只呈现内部特征、只呈现外部特征与完整的面孔进行识别时,对只呈现内部特征面孔无法辨认,视觉偏好消失(Bartrip et al., 2001)。而且,相比只呈现内部特征面孔,5、7、9岁儿童和成人都对只呈现外部特征面孔识别得更快(Want et al., 2003)。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对早期婴幼儿陌生面孔识别作用相当(Ellis et al., 1979O’Donnell & Bruce,2001Young et al., 1985),两者差异不显著,内部特征同样有利于完整面孔识别(Bonner & Burton, 2004Ellis et al., 1979Turati et al., 2006)。此外,研究者发现儿童对陌生面孔识别所依赖的线索会在发展过程中发生转变,但对发展轨迹描述存在差异。如有研究指出7、8岁儿童在陌生面孔内、外部特征匹配任务上表现接近;而10、11岁儿童却表现出外部特征优势(Bonner & Burton,2004)。但Want等人(2003)发现5岁和7岁儿童对陌生外部线索面孔的识别正确率高于内部线索面孔,而9岁儿童对内部线索与外部线索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无显著差异,面孔识别模式已与成人接近。综上,对于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在早期儿童面孔识别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尚存在争议。

此外,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加工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卡通备受儿童喜爱,并对其情绪、个性及社会行为等发展影响深远(倪瑞凤,2013),如适应了日本动画中眼睛较大的卡通面孔后,个体会偏好大眼睛的真人面孔(Chen et al., 2010)。亚斯伯格综合症儿童(Asperger’s disorder)和普通儿童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表情加工差异不显著(Miyahara et al., 2007),似乎提示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可能存在共同的面孔加工机制。但更多研究提示个体在加工卡通与真人面孔时,可能存在脑区与加工机制差异。如相比卡通面孔,5个月婴儿更倾向于注视大眼睛的真人面孔,且更注重真人面孔的情绪变化(Geldart et al., 2016);Rosset等人(2008)发现自闭症儿童对卡通面孔使用结构策略,而对真人面孔使用局部策略,普通儿童则均使用结构策略加工所有面孔;普通儿童对卡通面孔不存在倒置效应;而自闭症儿童则对真人面孔不存在倒置效应。脑成像也发现脑部加工不同类型面孔时激活的程度存在差异,真人面孔比卡通或图式面孔激活更大的后侧颞叶皮层与梭状回面孔区(Tong et al., 2000)。ERP研究也表明个体加工真人与卡通面孔的脑机制存在差异,在早期结构编码阶段,对真人与卡通面孔加工强度接近,真人面孔略快于卡通;在晚期加工阶段,真人面孔存在加工强度优势,且卡通面孔具有右半球优势(王玲等,2012)。此外,成人更偏好真人面孔,而幼儿则更偏爱卡通面孔,提示不同年龄个体对两种类型面孔的加工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如成人的社会认知脑区在观看真实情境的真人时相比虚拟情境的卡通形象时激活更高(Mar et al., 2007);幼儿在观看真人与卡通视频时内侧前额叶皮层均被激活,成人只在观看真实人物视频时脑区才被激活(韩世辉等,2007)。

综上所述,关于真人陌生面孔识别线索的研究结果尚未达一致,有研究显示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对于早期幼儿陌生面孔识别重要性相当,后期才表现出“外在特征优势”(Bonner & Burton,2004Ellis et al., 1979O’Donnell & Bruce,2001Young et al., 1985)。也有研究指出,儿童对陌生面孔的识别均更依赖于外在特征,不随年龄变化(Pascalis et al., 1995Turati et al., 2006程蕾,2012)。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源于不同的实验范式(匹配、分类、再认),任务的难易程度及被试面孔认知经验等。此外,现有面孔记忆线索研究多集中于真人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所依赖的记忆线索,而对卡通面孔记忆线索加工机制的探究存在空白。对两种面孔记忆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儿童面孔认知模式。

另外,学界对面孔记忆的性别偏向尚存在分歧。较为公认的是女性面孔再认时存在自我性别偏向效应,即女性再认女性面孔能力更强;但对于男性被试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差异,有研究指出男性存在自我性别偏向(Wright & Sladden,2003),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即男性与女性均对女性面孔记忆更佳,能再认更多女性面孔)(吕勇等,2011)或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Lewin & Herlitz,2002)。还有研究发现当面孔不去除外部线索时,所有面孔的再认正确率,女性均高于男性;而对仅有内部特征的面孔,男女表现相近(吕勇等,2011)。为排除面孔性别因素影响,简化实验设计,本研究统一采用女童面孔(Mondloch et al., 2002)。

故本研究尝试以真人与卡通的完整面孔、内部线索与外部线索面孔为刺激材料,比较4~6岁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加工机制的差异。研究假设:(1)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能力可能存在差异;(2)在真人面孔上,幼儿对内部线索与外部线索的面孔记忆能力相近,但对完整面孔记忆最佳;(3)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能力均逐渐增强。

2 研究方法2.1 被试

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共87名。根据家长填写的《4~6岁幼儿动画片观看情况调查》问卷,保证所选取幼儿观看动画片频率相近(每日观看动画片时长的选项分别为:0.5小时以下、0.5~1小时、1~1.5小时、1.5~2小时与2小时以上;参与实验的幼儿每日观看动画片平均时长为53±26min)。其中大班幼儿29名(男童14名,女童15名)年龄介于6~7岁(M=73.90个月,SD=3.62),为6岁组;中班幼儿29名(男童15名,女童14名),年龄介于5~6岁(M=61.45个月,SD=3.04),为5岁组;小班幼儿29名(男童15名,女童14名),年龄介于4~5岁(M=52.31个月,SD=3.72),为4岁组。幼儿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此外,动画片观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男童的观看时长(62±27min)长于女童(44±25min),差异边缘显著(p=0.066)。被试与下述提供实验材料的儿童来自不同幼儿园。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为真人与卡通面孔两类。真人儿童面孔由研究者利用数码相机在杭州市某幼儿园选取30名女童进行拍摄,再由70名大学生对30张面孔进行吸引力、情绪效度等评分,最终选取清晰、中性、正面儿童20张,面孔平均年龄为5.38岁;卡通儿童面孔由专业卡通人物设计师参照上述选取的20张真人面孔一一对应地用电脑设计而成,保证图片所含信息量接近。最后由30名大学生采用配对选取的方式对两类面孔进行一致性评估(在多张面孔中将来自同一人的真人和卡通面孔选出配对),最终选取正确率最高的14对面孔(评定结果均为100%)。

运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对上述28张面孔处理,每张面孔均形成三类刺激,分别为完整面孔、内部特征面孔与外部特征面孔。完整面孔即为上述28张面孔;内部特征面孔去除头发、耳朵等外部特征,最终所有面孔最高点到鼻尖的距离与下巴最低点到鼻尖距离一致;外部特征面孔去除面孔内部特征,且内部留白,仅剩余头发与耳朵,不保留头帘。为保证刺激图片一致性,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处理图片高度与宽度均为640×800,背景白色,亮度与清晰度一致,最终产生2(面孔类型:真人儿童面孔、卡通儿童面孔)×3(记忆线索:完整面孔、内部特征面孔、外部特征面孔)×14=84张面孔。

 

图 1 真人与卡通不同记忆线索面孔示意图(两组)(左:完整面孔;中:内部特征面孔;右:外部特征面孔)

 

2.3 实验程序

采用一对一个别化施测,刺激材料由E-prime软件编程呈现,呈现屏幕为13.3英寸。因幼儿记忆容量有限,将施测程序分为A(真人)与B(卡通)两部分;为避免干扰,两次测试间隔24小时以上。随机选取一半幼儿进行A-B顺序测试,另一半B-A顺序测试。实验采用“学习-再认”标准化范式,分为学习阶段和再认阶段。在学习阶段,主试告知幼儿:“我们要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先给你看几张小朋友的照片,他们很特别,有的是完整的脸,而有的只有头发耳朵,还有的只有眼睛鼻子嘴巴,请你帮我分别记住他们!”通过电脑屏幕依次呈现6张面孔(每种线索面孔各2张),每张面孔呈现时间3s (王乾东等,2013),呈现结束后将出现卡通笑脸及大拇指。

学习结束后休息30s,主试向幼儿讲述再认任务要求,请幼儿判断哪些面孔刚才出现过,见过的按红色圆圈(贴于F键);没见过的按蓝色圆圈(贴于J键)。再认阶段,将刚出现过的6张面孔与新的6张面孔(例如真人共有14张面孔材料,有2人面孔作为练习材料,正式实验选取6人面孔作为记忆材料(每种线索面孔各两张),另外6人面孔作为干扰材料(每种线索各两张))混合,顺序随机地逐一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要求被试做出判断。再认阶段面孔呈现时间不受限制,直至被试做出判断后才进入下一张面孔。正式实验前,每位被试均需先完成相同的练习实验。每位幼儿完成实验的时间大约8~10分钟。

2.4 数据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面孔再认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面孔类型:真人面孔、卡通面孔)×3(面孔记忆线索:完整面孔、独立呈现的内部线索面孔、独立呈现的外部线索面孔)×3(年龄:4岁、5岁、6岁)×2(性别:男童、女童)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年龄、性别为组间变量。若不符合球形检验,采用Greenhouse Geisser法进行矫正。

3 结果与分析3.1 实验材料区分度及难度分析

实验材料的区分度计算采用鉴别指数法,项目难度采用通过率计算法,结果如下(综合4岁、5岁和6岁三组幼儿):

 

由上表可见,记忆测试的难度适中,4~6岁幼儿能较好地区分记忆材料与再认(干扰)材料,平均正确率介于0.65~0.77之间。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和再认(干扰)材料的区分度介于0.22~0.32之间。

从上表可见,刺激材料中完整面孔的区分度最低,而只呈现外部特征面孔的区分度最高;卡通面孔的区分度略高于真人面孔。

3.2 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面孔类型与面孔记忆线索的主效应均显著,年龄主效应临界显著;面孔类型与性别、面孔类型与面孔记忆线索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年龄与面孔记忆线索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具体结果分析,详见3.1~3.3。

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8)=5.59,p < 0.05,ηp2=0.02,真人面孔再认正确率(0.74±0.01)显著高于卡通面孔(0.69±0.01),p < 0.05。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但面孔类型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1,338)=6.64,p < 0.05,ηp2=0.02。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童对真人面孔再认正确率(0.76±0.02)显著优于卡通面孔(0.66±0.02),p < 0.01;男童对两类面孔再认无显著差异。而对卡通面孔,男童面孔再认成绩(0.73±0.02)显著高于女童(0.66±0.02),p < 0.05(图 2)。

 

3.3 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线索差异

面孔记忆线索主效应显著,F(2,676)=29.21,p < 0.001,ηp2=0.08。事后检验表明,幼儿对完整面孔和独立呈现的外部线索面孔的再认正确率均显著优于独立呈现内部线索面孔(p < 0.01),而完整面孔与独立呈现外部线索面孔间差异不显著。

面孔类型与面孔记忆线索交互作用显著,F(1.94,656.69)=15.27,p < 0.001,ηp2=0.04。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真人儿童面孔再认任务下,幼儿对完整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显著优于独立呈现的外部线索面孔与内部线索面孔(p < 0.01),且内、外部线索面孔差异不显著;而卡通面孔再认正确率,表现为独立呈现外部线索面孔显著优于完整面孔与内部线索面孔(p < 0.01),且完整面孔正确率也显著高于内部线索面孔(p < 0.01)(表 3)。

年龄与面孔记忆线索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4,676)=2.05,p=0.08,ηp2=0.0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6岁组幼儿对独立呈现外部线索面孔与独立呈现内部线索面孔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4岁组幼儿(p < 0.05);5岁组正确率居中,且与6岁组、4岁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完整面孔再认,年龄差异不显著。此外,6岁组幼儿对外部线索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且两两差异显著(p < 0.05);5岁组幼儿的外部线索面孔再认成绩略优于完整面孔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独立呈现内部线索面孔(p < 0.01);4岁组完整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其次外部线索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完整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内部线索面孔再认正确率(p < 0.01)(图 3)。

 

4 讨论4.1 幼儿对真人面孔记忆能力优于卡通面孔

本研究采用面孔学习-再认经典范式,考察4~6岁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能力的差异,结果证实4~6岁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的记忆能力存在差异的假设,表现为真人面孔再认正确率显著优于卡通面孔,提示幼儿对真人面孔记忆更具优势。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真人面孔对个体更具社会性意义所致,导致个体在加工真人面孔时速度更快、强度更高(王玲等,2012)。此外,幼儿对真人面孔的记忆优势还可能源于丰富的真人面孔认知经验。根据《4~6岁幼儿动画片观看情况》调查显示,在家长与教师监管下,参与此次实验的幼儿每日观看动画片平均时间不超过1小时;而其接触真人面孔更频繁,辨认经验更为丰富,因此可能在编码时能集中更多的注意资源。经验对面孔加工的塑造作用,在面孔辨认比较研究中也得到证实,由于埃及女士常年用围巾盖住头部(相当于覆盖了外部特征),导致埃及人的内部特征辨认能力相比英国人更优,无论对新面孔还是旧面孔均表现为“内部特征优势”,并存在跨年龄的一致性(Megreya & Bindemann, 2009)。

此外,对于完整面孔与独立呈现内部线索面孔,均表现为真人面孔再认显著优于卡通面孔;而对独立呈现外部线索面孔,则是卡通面孔再认显著优于真人面孔。究其原因,卡通面孔的外部特征通常比真人面孔更具辨识性,设计上也更美化,故单独呈现时的识别易于真人面孔;而动画作品中卡通人物面孔的内部特征则较为相近,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形的细微差别方面,故单独呈现时的分辨难度较真人面孔更大;对于完整面孔,如前所述可能由于真人面孔比卡通面孔更具有社会性意义,且幼儿对真人面孔接触更频繁,认知经验更丰富,故识别更为精准。

4.2 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

面孔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引起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差异主要源于女童,女童对真人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卡通面孔,且女童真人面孔的再认能力优于男童。以往研究也证实女性的面孔记忆优势,如当面孔保留外部特征时,女性的面孔记忆能力优于男性(吕勇等,2011)。女性面孔记忆能力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人类性别角色及行为模式的不同产生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导致男性心理功能更偏向“事务性”,空间能力更强;而女性认知偏向“社会性”,语言、面孔认知等能力更佳(Rehnman & Herlitz,2006)。女童对面孔的偏爱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女婴相比男婴对面孔更为关注,会更多进行目光交流,对面孔观察也更为细致(Connellan et al., 2001)。而且,真人面孔更具社会性意义,更能引起女童的加工兴趣,令其投入更多加工资源,使其对真人面孔的再认能力优于男童。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虽男童对两类面孔记忆无差异,但男童对卡通面孔再认能力显著优于女童。赵倩等人(2013)也发现在卡通面孔加工过程中,男童比女童关键信息搜索更主动、投入更多心理资源,男童对卡通面孔具有特殊偏好。根据《4~6岁幼儿动画片观看情况调查》,男童对动画片喜欢程度更强烈,平均每天观看动画片时间更长。这提示男童相比女童更偏好卡通面孔,具有更丰富的卡通面孔识别经验,故对卡通面孔记忆能力高于女童。这种经验对男女性面孔识别能力的塑造作用也体现在玩具面孔识别中,如男童在变形金刚面孔识别上优于女童,女童则在芭比娃娃面孔识别上更优(Ryan & Gauthier,2016)。

此外,虽然当前对女性面孔再认时的自我性别偏向效应结论较为一致,即女性再认女性面孔能力更强;但对于男性被试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有研究指出男性存在自我性别偏向(Wright & Sladden,2003),也有相反结论(即男性与女性均对女性面孔再认更佳)(吕勇等,2011)或男性对两类面孔再认无显著差异(Lewin & Herlitz,2002)。综上,面孔再认的性别偏向问题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分歧。而本研究以女性面孔为实验材料发现:对真人面孔,女童的再认能力略高于男童,但无显著差异;对卡通面孔,男童的再认能力显著优于女童。未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幼儿对男性真人与卡通面孔再认的机制,以丰富对面孔再认性别偏向的理解。

4.3 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发展性特点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在真人面孔上,幼儿对内部线索与外部线索的面孔记忆能力相近,但对完整面孔记忆最佳的假设。关于陌生真人面孔记忆线索的探究,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分歧。不同的范式、实验材料与被试面孔认知经验都可能影响其结果。本研究采用标准学习-再认范式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进行探究,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幼儿对完整真人面孔的再认显著优于独立呈现的外部特征面孔与内部特征面孔,且独立呈现内外部特征面孔再认正确率差异不显著。故提示内外部特质均是幼儿真人面孔记忆的重要线索。该结论与以往多数研究类似,即早期幼儿面孔记忆均需内、外特征的参与。如fMRI研究显示,当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独立呈现时,梭状回面孔区均有显著反应,且人脑是对面孔内外部特征整体进行加工的(Andrews et al., 2010)。而Want等人(2003)研究发现对于陌生面孔记忆,5岁和7岁儿童均表现出“外部特征优势”,即外部特征面孔再认速度与正确率显著高于内部特征面孔。此差异可能是由于任务难度不同所致,Want等人先让被试观看完整头部运动视频3s,再呈现静态面孔图片(包括完整、内部特征、外部特征)由幼儿辨认,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参与。根据“特征-结构”加工理论,幼儿更倾向于以局部特征加工方式进行面孔识别,而外部信息相比内部信息特征更鲜明,在短时间内更占优势,因此Want等人得到该结论。本实验学习与再认阶段均采用静态面孔,难度更适合幼儿辨认。

而对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独立呈现外部线索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完整面孔与内部线索面孔,提示幼儿对卡通面孔记忆呈现出强烈的“外部特征优势”。该结果符合卡通设计的特点,卡通面孔造型的抽象性和简约性等本质特征决定了其面孔内部特征差异比真人面孔小;如观察与分析同一部动画作品中的卡通人物,会发现其内部特征(眼、鼻、嘴的样式等)较为相近,差异可能体现在构形的细微差别(如眼距等),而幼儿尚较难精确区分内部特征差异。如有研究提示幼儿与成人在加工外部特征上表现接近;但在空间构形上,幼儿辨认正确率显著低于成人(Mondloch et al., 2002)。同时外部特征突出也是卡通人物设计的亮点,更是引起幼儿注意的主要元素,故幼儿对面孔外部特征线索易于识别。此外,完整面孔既包含内部特征又涵盖外部特征,相比仅呈现外部特征的卡通面孔,其信息量更多更复杂,加工难度更大,容易受内部特征干扰,故反而幼儿的再认正确率较低。因此4~6岁幼儿对卡通面孔记忆表现出“外部特征优势”,且存在跨年龄的一致性。

此外,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4~6岁幼儿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且6岁组再认正确率显著优于5岁组与4岁组,符合研究假设。而且年龄与面孔记忆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分析显示4岁幼儿对完整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且与外部特征面孔均显著高于内部特征面孔;5岁外部特征面孔略高于完整面孔,且均显著高于内部特征面孔;6岁幼儿与5岁幼儿趋势相近,但外部特征正确率已显著高于完整面孔。可见随着年龄增长,4~6岁幼儿更倾向于依赖外部特征对面孔进行记忆。类似的,Flin(1985)也发现4岁、6岁组幼儿依赖外部线索(帽子)进行面孔辨认,直到8岁时儿童才开始依据内部特征辨认,并逐步完善。儿童对内部线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内部特征相比外部特征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交往经验不断累积,幼儿对内部特征加工能力也逐步提升。4~6岁幼儿对完整面孔记忆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可能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相互影响,导致需投入更多认知资源加工,对幼儿难度较大,使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较为缓慢。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通过不同类型线索面孔刺激的比较研究,发现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对真人面孔记忆需内部、外部线索共同参与,而对卡通面孔记忆则具有明显的外部线索优势。性别因素也显著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表现为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能力优于卡通面孔,而男童对卡通面孔的记忆能力优于女童。此外,幼儿面孔记忆在4~6岁间呈发展性变化,对外部线索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均不断提高。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

 

文章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年 第37卷 第4期

作者:郑晨烨, 黄焰, 王静梅, 姜存对, 卢英俊

 


夏楠儿童头脑训练

发育迟缓的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如何通过日常互动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发育迟缓+ADHD,训练3个月,智商从83提升到100 感统训练能治疗儿童发育迟缓吗? 帮孩子提升注意力的家庭建议

我是夏楠,任何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障碍、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谱系等问题,都可与我联系:

微信号:xiananlaoshi

 

 

夏楠老师

夏楠老师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及学习能力专家

全部文章 »
xiananQR

“夏楠儿童头脑训练”由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及学习能力专家——夏楠老师创办,是一家致力于解决儿童智力发展与学习障碍,科学干预儿童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训练康复机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水井胡同11号北京INN4号楼

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